clsrich 第706页
-
置顶纳米膜复合面料和纳米纤维复合面料助力智能堆肥发酵技术系统
纳米膜智能堆肥发酵技术系统可根据项目县的总粪污量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规划粪污处理中心,分散式布置,集中处理,进行共享利用,减少运输成本,解决环保臭味问题。 中文名:纳米膜智能堆肥技术特 点:防水、对周边环境影响小、无臭味溢出等技术特点纳米膜智能堆肥不需要建设厂房、搭棚,只需进行场地硬化,可兼容当前主流的槽式和条垛式堆肥已有基建,设备使用寿命长达8-10年;环保无臭。纳米膜是高分子选择性透气膜,具有防水、透湿、杀菌、除臭等功能,对周边环境影响小,无臭味溢出,不用搭载臭气收集及处理设备;...
-
这些技术让棉花采摘告别“人海战术
目前,李召虎团队系列科技成果共获发明专利21件,登记农药新产品3个,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5项。近3年在主产棉区累计推广5060万亩,新增效益173.6亿元。 “10年前,人工打顶、人工采收费时费力费工,效率不高,着实让人头疼……10年后,化学封顶、机械采收节省打顶、采收用工,每亩增产皮棉5公斤至10公斤,增收400...
-
扬州造阻燃面料获全国大奖
近日从2022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全国总决赛上传来喜讯,仪征化纤《利用TRIZ理论提高面料阻燃耐久性》项目荣获二等奖。 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从2016年开始举办,仪征化纤公司今年第三次参加大赛,首次闯入全国总决赛。 受中国石化安全监管部委托,仪征化纤联合中国石化劳动防护用品检测中心成立夏季阻燃工装科研攻关小组,利用...
-
有一种"抗菌魔法"为棉而生
“近两年,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抗菌意识越来越强,对产品的抗菌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关注到细菌在棉制品上繁殖所引起的污渍与异味,但频繁的清洗会让棉制品的使用寿命越来越短。”谈到研发抗菌技术DuraTechby Microban(以下简称“DuraTech”)的初衷,妙抗保国际纺织品部门高级技术经理李一泓说。 凭借优秀的亲...
-
这个实验室让蚕业走上21世纪“新丝绸之路”
“我们刚刚完成了国家级蚕遗传资源基因库认定申报。”12月1日,正在实验室忙碌的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教授表示,他们在前期建成世界大家蚕基因库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强化蚕遗传资源研究基础和支撑。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蚕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
未来纺织向何处去?12国代表共议发展新方向
12月1日至4日,首届“2022国际纺织前沿科学与技术大会暨世界纺织大学联盟年会”在东华大学举行,由12个国家60多个单位参与的110余场主旨报告顺利进行。聚焦现代纺织加工技术、智能纺织、生物医用纺织、生态纺织、纺织装备等全纺织学科链的前沿、关键问题,世界纺织及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相聚云端,为全球纺织科技、教育产业的繁荣发...
-
我国科学家借鉴蜘蛛,造出强韧蚕丝
目前我们的研究还只限于实验室小规模制备高强度人造蚕丝。我们正在进一步设计、改进自动纺丝工艺,提高良品率,以进一步降低高强度人造蚕丝的生产成本。同时,我们也正在研发第二代高强度人造蚕丝,以进一步提高蚕丝的各项机械性能。 林志 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我国养蚕缫丝的历史悠久。蚕丝不仅能织成轻薄华美的丝绸,还具有...
-
福建省纤检中心“TGA定量分析羊毛/桑蚕丝混纺织物方法的研究”等项目通过验收
近日,福建省纤检中心承担的“硫化染料染色织物脆损检测方法研究”和“TGA定量分析羊毛/桑蚕丝混纺织物方法的研究”两项福建省市场监管局科技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据悉,“硫化染料染色织物脆损检测方法研究”项目通过研究硫化染料织物的温度、湿度、时间等参数,探讨各参数对织物脆损程度的影响,以pH值和撕破强力为脆损表征值,确定了...
-
抗病毒纺织品引发关注!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后疫情时代真正到来,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健康的责任人。在这样的形势下,抗菌抗病毒产品备受消费者关注。尤其是近日安奈儿因成功研发出抗病毒面料的消息走红,更是引发社会关注。那么抗病毒技术到底是革新技术还是噱头智商税?这是行业内外更加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就通过采访行业内已经在研发抗病毒纺织品的企业来谈一下当...
-
中国蚕业科学研究世界领先 “超级蚕”育种计划启动
图为家蚕生命周期各阶段丰富的表型多样性。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供图 “我们正着手启动‘超级蚕’育种计划,希望以育种上的跨越,助推蚕桑产业实现向仲怀院士提出的‘重回经济发展主赛道’。”在实验室内忙碌的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教授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
稀土让羽绒服自带“热循环”
近日,安踏炽热科技羽绒服系列搭载来自稀土研究院天津分院的稀土热返技术全面上市。该系列羽绒服印花里布由稀土红外蓄热剂为原料制备。 众所周知,人体热传递的途径包括蒸发、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其中,热辐射占人体热能传递量的40%—60%,是人体热量主要的流失途径。在制备保暖衣物时,通常会选择减少人体与环境的热传导,进而...